产品中心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2025-09-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我们见到了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这位22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身着简单的运动服,手持一杯美式咖啡,眼神中透着几分疲惫,却依然保持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挺拔姿态,作为曾经在法国训练多年的佩剑选手,费若秋如今有了一个全新身份——哥大统计学硕士生。

“从剑道到校园,这条路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费若秋微笑着说道,手指无意识地模仿着握剑的动作。

巴黎的告别式

2024年夏天,费若秋在法国尼斯击剑大奖赛上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世界排名前五十的佩剑选手已经悄悄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场抉择。”费若秋回忆道,“我在法国训练了整整四年,我的教练皮埃尔曾经对我说,我有可能冲击2028年奥运会,但与此同时,我对学术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费若秋的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母亲是计算机工程师,从小他就被灌输了对知识的热爱,即使在法国训练最紧张的时候,他仍然坚持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很多队友不知道,我在比赛间隙总是在看书,有时候在机场候机,别人在玩手机,我却在做数学习题。”

哥大的新战场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费若秋迅速适应了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身份转变,他选择了统计学专业,这在旁人看来似乎与体育毫不相干,但费若秋有自己的理解。

“击剑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他解释道,“在电光火石间的交锋中,你需要在一瞬间计算多种可能性:对手的习惯动作、得分概率、战术选择...这些本质上都是统计与概率问题。”

费若秋的导师、哥大统计学教授艾伦·威尔斯顿对他的评价很高:“费若秋有着非凡的数据分析能力,他能够将体育中的直觉转化为数学模型,我们正在合作一个有趣的项目:用机器学习分析击剑比赛数据,预测选手的战术选择。”

双重身份的挑战

平衡学业与运动并非易事,尽管已经转为学生身份,费若秋仍然坚持每周15小时的训练量,每天清晨5点,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出现在哥大的击剑馆中。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索拉诺非常支持我,”费若秋说,“他允许我使用所有训练设施,甚至偶尔会指导我的技术动作,但我不再是职业选手了,训练目的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击剑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冥想方式,帮助我理清思路。”

费若秋的同学莎拉·约翰逊告诉我们:“刚开始我们完全不知道他曾经是职业运动员,直到有一次在校园活动中,他即兴表演了一段击剑动作,我们才惊讶地发现身边藏着这样一位高手。”

东西方训练理念的融合

在法国训练的经历让费若秋对体育教育有了独特见解。“法国击剑训练非常注重技术细节,有时候甚至过于追求完美,而中国运动员则更加强调刻苦和纪律性,现在我接触美国体育体系,发现他们最突出的是创新和个性化。”

这种多元背景让费若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练哲学。“每种体系都有其优势,关键是如何取长补短,我现在做的研究就是试图用数据科学的方法,找出最有效的训练方式。”

费若秋最近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数据科学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引起了不小反响,美国击剑协会已经邀请他参与一项青少年培训计划的数据分析工作。

未来的规划

谈到未来,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我计划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运动数据分析,长期来看,我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击剑训练评估体系,帮助年轻选手更科学地提高技术水平。”

虽然他不再以职业运动员身份参赛,但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击剑赛场,他偶尔会参加一些业余比赛,同时还担任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

“有些人认为我放弃职业击剑很可惜,但我不这么看,体育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比赛,更是如何面对挑战、管理时间、保持专注,这些能力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

跨越边界的意义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个人选择的范畴,反映当代运动员多元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不再将体育视为唯一身份,而是在运动之外寻找新可能。

“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更多金牌,还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体育人才。”费若秋说,“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鼓励更多年轻运动员:体育生涯结束后,还有无限可能。”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哥大著名的Low图书馆前,我们结束了这次采访,费若秋背起装满统计学书籍的双肩包,向我们挥手告别,然后匆匆走向下一堂课,阳光下,他的背影既有着学者的沉稳,又不失运动员的矫健。

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与教育融合的美好图景,也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无限可能,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仅是一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时代的映照——当代年轻人正以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式,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