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娱乐芬体育投资版图崩塌,41部影视项目搁浅引发行业震荡
在体育与娱乐产业加速融合的浪潮中,曾以“跨界联动”闻名的娱乐芬集团,近日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其旗下耗时五年布局的41部体育题材影视项目全面停摆,总投入超百亿的“精耕细作”瞬间付之一炬,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资本盲目扩张的隐患,也为体育IP商业化之路敲响了警钟。
雄心起点:体育影视化的“黄金赌局”
2021年,娱乐芬集团高调宣布进军体育影视领域,提出“用电影讲好体育故事”的战略目标,从马拉松运动员的励志传记,到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星际足球联赛,其立项的41部作品覆盖竞技体育、民间运动、科幻体育等多个维度,甚至计划与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合作开发系列纪录片,集团CEO曾公开表示:“体育精神是跨越文化的通用语言,我们要打造东方‘漫威式’的体育IP矩阵。”
为支撑这一宏图,娱乐芬不惜重金挖角好莱坞编剧团队,签约退役运动员担任技术顾问,并在青岛建设占地200亩的数字化体育拍摄基地,业内曾将此举誉为“体育文娱化的里程碑”,然而光鲜背后,过度依赖融资扩张的商业模式已埋下伏笔。
崩塌瞬间:资本退潮与政策收紧的双重夹击
2024年下半年,全球流媒体平台增长放缓,影视行业投资大幅收缩,娱乐芬的核心投资方因房地产行业波动突然撤资,导致《决胜毫米》《冰刃之上》等已开机项目被迫中断,雪上加霜的是,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娱领域税收合规审查,娱乐芬多项资金运作被列入监管重点。

“集团试图通过抵押IP版权短期续命,但体育影视制作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使其难以快速变现。”一位离职高管透露,部分已完成拍摄的作品因后期制作资金短缺,至今无法上线,更讽刺的是,其中一部以“逆境重生”为主题的篮球电影,因现实中的崩盘事件被网友戏称为“预言式作品”。
连锁反应:体育产业生态遭遇冲击
娱乐芬的溃败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与之合作的12家体育协会及运动员代言项目陷入纠纷,原定于2025年上映的《北极星之箭》(聚焦中国射箭队奥运征程),因资金问题导致运动员形象授权费用拖欠,国家体育总局已介入协调。
体育衍生品市场严重受挫,某潮玩企业为娱乐芬《极限轨迹》系列设计的智能滑板,在投入量产后突遇IP开发中止,库存积压超3亿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本信心——多家机构暂缓对体育文化项目的投资,一位风投合伙人坦言:“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体育IP的长期价值,而非被‘情怀泡沫’裹挟。”
行业反思:体育与娱乐的边界何在?
娱乐芬的案例折射出体育影视化的核心矛盾:如何平衡商业性与专业性?中国传媒大学体育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指出,其失败源于三点:一是盲目追求“全品类开发”,忽视细分领域内容打磨;二是将体育精神简化为煽情套路,未能触及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核;三是低估了影视行业与体育行业运营逻辑的差异。
相比之下,海外成功案例如《F1:极速求生》纪录片系列,通过聚焦真实赛事幕后,既满足观众对竞技的好奇,又强化了品牌价值,体育营销专家林凡认为:“体育影视化必须回归‘体育本体’,用专业度赢得受众,而非靠流量明星或特效堆砌。”
未来路径:重构体育IP的可持续模型
尽管娱乐芬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体育与影视的融合仍是趋势,浙江卫视与NBA合作的《篮途》纪实节目通过跟踪青年球员成长,实现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哔哩哔哩推出的《电竞少年》则凭借对职业选手的真实刻画,引发年轻群体共鸣。

专家建议,未来开发应遵循“轻资产、强垂直、长运营”原则:优先选择具有社会共鸣的体育题材(如乡村足球、女性拳击),以小成本试水市场反应;同时结合短视频、互动剧等新形态,构建IP的长期培育体系,国家电影局近期也表示,将研究制定体育影视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专业制片机构与体育院校合作。
娱乐芬的41部作品搁浅,如同一场盛大烟火后的寂静,它提醒行业:体育与娱乐的跨界并非简单的资源嫁接,而是需要对两种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当资本的热潮退去,唯有扎根于体育本质、尊重创作规律的作品,才能在这场“无限游戏”中留存下来,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言:“真正的体育故事,永远比剧本更撼动人心。”



2025-10-14
浏览次数:
次
返回列表